群策群力制止舌尖上的浪費

發表時間:2022-08-15 來源:《中國生態文明》雜志2022年第3期


2021年4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頒布實施。食品浪費既是一個糧食安全問題、社會道德問題,也是一個生態環境問題。國家把制止食品浪費上升到法律高度,足見這是一個必須重視的大問題。

《反食品浪費法》實施一年多來,全國各地采取了許多措施, 使食品浪費得到了一定遏制,但是,從社會生活實際看,仍然有大量食品浪費的現象存在,這說明制止食品浪費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從立法到落實還需要制定更加具體可行的政策。

一、舌尖上的浪費仍很突出

《反食品浪費法》頒布實施一年多了,按理說,國家立了法, 也實施了這么長時間,食品浪費的現象即使做不到完全消除,也應該不會那么明顯了,然而我們觀察到,目前社會上食品浪費現象仍然大量出現,觸目驚心。

筆者注意到, 有些工作餐結束后會剩余很多食品,沒有被消費食用就直接扔掉了。據我觀察,這些工作餐有幾個特點:一是很多包間都在同時開餐, 從用餐者形象看,多是公務性質的工作餐, 屬公款消費。二是菜品比較豐盛,消費后剩菜率在50 % ~ 70 %,屬于過量點菜。三是那些剩余食品均被服務人員直接倒入垃圾桶中,最終作為廚余垃圾處理。

我作為一名環保工作者,看到這種現象,心中很不平靜。

——全國每天有無數工作餐在進行,可以想見有多少這樣精致的食品被拋棄,總量是一個怎樣驚人的數字!我國是一個14 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雖然人民衣食無憂,但浪費食品無論如何是不符合國情的。

——剩余食品是一種固態和液態污染物,即使能夠提煉出一些工業油脂,但處理后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會成為垃圾而污染環境, 這與我國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相違背。

——食品要經過很長的生產鏈才能生產出來,在其種植、加工和丟棄后處理中都要消耗大量能源和物質,所以食品是一種“高碳”產品,食品浪費不符合“碳達峰碳中和”的要求。

——我國歷來具有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和節約簡樸的生活方式,但近幾十年來一些過度消費的觀念和行為有所蔓延,食品浪費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是不相容的。

——我們每天都在會議上、文件中慷慨激昂地論述生態文明、環境保護,但轉身來到餐廳就造成豐盛食品的大量浪費,這是知行脫節、言行不一的行為。

目前還沒有反映全國一年食品浪費總量的統計數據,以下資料反映了我國食品浪費的部分 情況:

世界自然基金會與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發布的《2018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表明,中國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93 克/ 人/ 餐,浪費率為11.7%;初步測算,2015 年我國城市餐飲業僅餐桌上食物浪費量在1700 萬~ 1800 萬噸;朋友聚餐、商務宴請平均每餐每人食物浪費量分別為107 克、102 克, 家庭聚會每餐每人食物浪費量為95 克。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的資料顯示,據測算,我國城市餐飲業僅餐桌食物浪費量就在1700 萬~ 1800 萬噸, 相當于3000萬~ 5000 萬人一年的食物量。東部地區是餐飲浪費的主要區域。從浪費的食物結構來看,蔬菜類食物的浪費量最多,約為每餐每人27 克, 占總浪費量的29%;第二大類為主食,約為23 克, 占25%;肉食類食物的浪費量約為每餐每人16 克,占總消費量的18%;浪費比例最低的是水果和奶類,占比分別為1% 和0.2%。從浪費的餐館類型來看,餐館規模越大,食物浪費程度越嚴重, 大型餐館的人均浪費量為每餐每人132 克,小型餐館人均浪費量為69 克,快餐人均浪費量為38 克(《重要環境決策參考》2021 年1 月8 日)。

食品浪費會造成環境污染和碳排放。按照上述資料,餐飲垃圾處理成本為25 億~ 36 億元,據此估算,城市居民年浪費約440 億立方米水資源和460 萬公頃土地資源,排放約550 萬噸二氧化碳等值溫室氣體,造成約3000 億元經濟損失。

這些情況表明, 食品浪費在我國仍然是一個比較普遍、無法忽視的問題, 應該從糧食安全、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高度給予重視, 尋找有效的解決 之道。

二、食品浪費成因復雜

2020 年8 月11 日, 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批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盡管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尤其是今年的疫情影響,更為我們敲響警鐘”。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國食品浪費問題由來已久,即使在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以及國家頒布《反食品浪費法》之后,食品浪費仍然比較突出,說明食品浪費背后有復雜的原因。

這種復雜的原因就在于,食品消費不僅是一種物資產品的消費過程,還是一種社會文化活動和一項經濟產業活動。因此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景:食品消費的消費者都沒有故意浪費食品的主觀動機,但迫于一種無形的裹脅, 最終都導致食品浪費堂而皇之、大行其道。具體而言,可能有四個原因:

一是傳統共餐式的用餐方式。這種方式不易事先確定菜品的總消費量,容易出現過量備菜, 一桌人數越多, 過量上菜就越 突出。

二是餐飲企業的利潤導向。食客點菜越多則企業利潤越高, 企業沒有動機勸阻食客點菜,反而在營銷上傾向于向消費者推薦和提供過量食品。

三是傳統飲食文化的影響。宴請方為了面子好看,一般有意超過需要點菜,甚至把價格昂貴的“硬菜”集中點上,造成過于油膩而浪費更大。

四是支出來源的原因。工作餐都是公款支出,雖然工作餐禁止飲酒, 但對食品消費量并沒有硬性約束,點餐者缺乏節約支出的動機, 更容易出現過度 消費。

這些原因導致食品浪費現象難以治理,以致形成了一種對食品浪費習以為常、見怪不怪的社會風氣。制止食品浪費,必須從調整傳統餐飲方式、合理調節利益關系、倡導新型飲食文化、改革公費餐飲制度等方面進行深刻的變革,即進行生活方式的全面綠色轉型。

三、標本兼治落實《反食品浪費法》

《反食品浪費法》的實施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相較于之前主要依靠道德教育和輿論號召來制止食品浪費而言,法律手段劃出了更為清晰的是非準則和行為邊界?!斗词称防速M法》共32 條,分別列出了政府部門、社會主體、食品企業、公民個人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兼有治標和治本之策,形成了初步完整的框架。

徒法不足以自行。讓《反食品浪費法》落地生效是當前制止食品浪費的首要工作??刹扇∠戎螛撕笾伪?、標本兼治的路線, 即先落實一些相對較易實施的管理措施,再逐步加大制度性改革的力度。

當前,落實《反食品浪費法》亟須制定各項落實辦法或實施方案,謹提出以下建議:

1. 把防止食品浪費,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倡導文明、健康、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消費方式,提倡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等內容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推動包括制止食品浪費在內的全民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提供政治指引。

2. 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發起“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深入貫徹落實《反食品浪費法》專項行動”,按照“多措并舉、精準施策、科學管理、社會共治”的原則,部署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的相關措施,動員全社會參與,共同防止和減少食品浪費。

3. 賦予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制止食品浪費的明確職能和權責, 把《反食品浪費法》中“國務院發展改革部門應當加強對全國反食品浪費工作的組織協調”的規定落到實處,改變反食品浪費工作群龍無首的局面。

4. 國務院制定出臺《公務活動接待用餐管理規定》及其附則“用餐標準”,使落實《反食品浪費法》關于“公務活動需要安排用餐的,應當根據實際情況, 節儉安排用餐數量、形式,不得超過規定的標準” 的規定有法 可依。

5. 改革單位公費餐飲預算管理制度,限制參與公費餐飲消費的人數,設定個人消費上限標準, 實行公費餐飲消費事先申報和批準,把公費餐飲消費作為單位年度財物審計的重點對象和必查 項目。

6. 加強對市場化餐飲服務經營者的預先管理,要求其訂立有利于節約消費的服務項目:

——對消費者進行防止食品浪費提示提醒,在醒目位置張貼或者擺放反食品浪費標志;

——在菜單上標注食品分量、規格,不得設立最低消費標準或誘導消費者超量點餐;

——提供半份菜、小份菜等不同規格選擇;

——完善自助餐服務,對自助餐給予價格優惠,提供小規格餐具;

——對參與“光盤行動”的消費者給予獎勵,為消費者提供打包服務。

7. 加強對機關、學校等團體餐飲節約糧食的管理,對餐飲管理者實行反食品浪費責任管理 制度。

——在食堂等張貼宣傳標語或擺放反食品浪費標志;

——對明顯過量取食行為進行勸阻,對大量丟棄食品者給予批評;

—— 對出現大量食品浪費現象的單位進行重點審計和責任 追究。

8. 加強群眾監督,建立舉報制度。訂立有利于群眾監督和舉報的制度并公之于眾,對反映食品浪費情況屬實的予以適當獎勵。

四、建議開展落實《反食品浪費法》專題政策研究

《反食品浪費法》是一個關于制止食品浪費的法律框架文件, 主要是做出原則性和方向性的規定,還不足以直接運行。如前面所述,制止食品浪費包括治標和治本之策,最終要通過調整傳統餐飲方式、合理調節利益關系、倡導新型飲食文化、改革公費餐飲制度等深刻變革,即進行生活方式的全面綠色轉型來實現。上述提出的若干建議,主要是關于近期需采取的一些舉措,還沒有觸及深層次的制度改革和文化轉型,尤其是還沒有很好地兼顧到餐飲企業的經濟利潤需要。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全面推動餐飲方式的綠色轉型,必須依靠穩妥的政策支撐,而目前由于調研不足和試點不夠,這種政策支撐還遠不成熟。

制止食品浪費是個政策問題。為此,建議針對落實《反食品浪費法》開展較為系統和深入的政策研究,例如委托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或其他機構設立專題政策研究項目,從現狀分析、國際經驗、未來趨勢等角度提出我國餐飲消費模式和飲食文化變革的戰略性建議,向社會公開征集制止食品浪費的良策,總結推廣各地落實《反食品浪費法》的經驗做法,提出和推薦可行的節約消費模式。

作者:夏光,生態環境部原國家生態環保督察專員;來源:《中國生態文明》雜志2022年第3期

相關鏈接

又紧又浪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