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綠水青山成為綠色“富礦”——恩施州“兩山”轉化之路越走越寬廣
讓綠水青山成為綠色“富礦”
恩施州“兩山”轉化之路越走越寬廣
作者:胡勘平 曹得寶 陳崇潤
今年10月14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舉行生態文明論壇開幕式,對第五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進行表彰授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榜上有名。這是恩施州繼兩年前在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十堰年會上被生態環境部授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州”稱號之后榮獲的又一張國家級靚麗“名片”。恩施州所轄的5縣市也已經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市)命名。這些殊榮,標志著恩施州生態文明建設正不斷邁出堅實步伐,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新的跨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生態文明示范區是經黨中央和國務院批準,由生態環境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的重要的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活動。自2017年啟動創建以來,已推出了一大批在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方面的典型做法和先進經驗。湖北恩施堅持“生態立州”戰略不動搖,在推進示范創建的進程中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路徑,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突出成效。
恩施州地處湖北省西南部,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長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態涵養區,生態資源稟賦良好,享有“鄂西林?!薄叭A中藥庫”和“世界硒都”等美譽。近年來,恩施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以創建生態文明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為契機和動力,不斷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和水平,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具有恩施特色的“兩山”轉化之路。
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厚植“兩山”轉化的生態底色
恩施州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稟賦,硒資源豐富、森林資源富集、藥材種類繁多。多年來,恩施州堅持生態優先不動搖,不斷提升“綠水青山”顏值,增強優質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一是國土空間更為優化。恩施州目前已完成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工作,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已編制完成,現在全州共有自然保護地37個,約占全州國土總面積的12.1%,2020年全州森林覆蓋率達到70.14%,90%以上的珍稀野生動植物種群及棲息地得到良好的保護,種群和數量均呈增長趨勢。全州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1)長期穩定在80左右,保持優秀等級。二是空氣質量更為優良。近五年來,恩施州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逐年攀升,從311天增加到到352天;自2019年起成為全省13個國考城市中首個也是唯一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的城市,并連續兩年穩定達標。三是水環境質量更為清澈。水質——2020年,恩施州17個地表水考核斷面、14個跨縣市界斷面、12個縣市城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達標率為100%。在全國33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年度綜合考核中,恩施州位列第27名,系湖北省唯一進入全國前30位的城市。四是土壤質量更為安全。恩施州大力治理土壤酸化,推進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態循環農業發展。2020年完成土壤酸化治理面積55萬畝,全面完成省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類耕地種植結構調整任務,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農用殘膜回收率達80%以上,化肥農藥使用量連續5年實現負增長,全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
壯大生態經濟規模,激活“兩山”轉化的產業效能
恩施將州域的山、水、民族風情、優質氣候等特色資源優勢嵌入生態文化旅游、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醫藥、清潔能源四大產業集群,系統打造現代綠色產業體系,拓展延伸生態產品產業鏈和價值鏈,生態經濟規模不斷壯大,綠色產業效能不斷顯現,“金山銀山”成色更足。一是生態旅游業持續升溫。恩施州擁有眾多的自然風景旅游資源和以少數民族文化為特點的人文景觀旅游資源,在此基礎之上,恩施州積極打造生態旅游的三大產業帶,即以全州主要景區如恩施大峽谷、梭布埡石林為核心的山水觀光運動產業帶,以二官寨、楓香坡侗族風情寨和夷水侗鄉為核心的少數民族風情旅游休閑帶和以大清江旅游度假區、青云崖、稻池村等為核心的富硒養生度假帶。2019年,恩施州接待游客7117.71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30.45億元,占當年GDP的45.75%。截至2020年底,恩施州已建成A級景區32個,其中5A級景區3個,4A級景區17個。世界遺產唐崖土司城在加強遺址核心區文物本體和環境風貌保護的同時,著力打造公共品牌,推出唐崖“禮道”“茶道”“味道”等統一策劃宣傳和系列產品,帶動周邊產業發展。二是硒產業深加工行業快速發展。恩施州擁有世界唯一探明的獨立硒礦床和全球最大的富硒生物圈,初步探明硒源黑色頁巖的總儲量高達149億噸,高硒區約2000余平方公里。恩施州重點打造的硒產業深加工項目聚集地七里坪產業園一期建設項目已經完成,相關企業已經入駐。目前恩施州的硒產業已涵蓋硒食品加工、硒微生物、硒肥料、硒飼料、硒日化等多種新型工業,2020年全州硒食品精深加工業總產值達154.41億元,2021年上半年硒食品精深加工企業共2865家,較去年底增加337家。三是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質效并進。恩施州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使得其成為湖北省乃至全國重要的中藥材主產區之一,全州中藥材基地面積穩定在145萬畝,道地藥材基地建設成效明顯,恩施紫油厚樸、利川黃連、巴東玄參、來鳳藤茶等12種中藥獲評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數量居全國市州級之首。全州現有各類中藥材種(養)植、生物醫藥加工、營銷企業148家,2020年全州生物醫藥全產業鏈綜合產值達145.61億元。四是清潔能源產業發展亮點突出。恩施州加快構建以頁巖氣為重點,水電、風電、光電和生物質能多元發展的清潔能源產業格局,頁巖氣開發進入工業試采階段,江坪河水電站和板橋風電場建成并網。2020年,全州清潔能源建設總裝機達到460萬千瓦,總發電量達到105.4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5.5%,實現清潔能源綜合產值77.37億元。與此同時,恩施信息產業園等重大項目穩步推進,電子信息加工、綠色建材、機械制造等發展勢頭強勁,產業集群也初具規模。
探索體制機制創新,暢通“兩山”轉化的多元渠道
恩施州積極探索生態文明相關體制機制創新,通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區域品牌建設、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取水權、用能權、碳排放權等生態資源權益交易,綠色金融體系建設、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等制度,打通了“兩山”轉化的阻塞點,暢通了“兩山”轉化的多元渠道,為不斷提升生態產品溢價、深度挖掘豐富生態產品交易變現途徑提供了有力保障。恩施州在做大做強硒產業的同時,積極健全硒資源法規標準體系,制定了《硒資源保護與利用條例》,這是全國首部硒資源綜合性地方性法規。恩施州還深入探索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制定了《清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實施方案(試行)》,形成了“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河流流域保護和治理長效機制。恩施州還積極探索集體林地承包經營權退出機制,通過保護開發、齊頭并進與積極引導、規范流轉,從政策層面突破了集體林地在保護發展方面存在的難題,入選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編寫的《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典型案例》(第一批)。同時,恩施州相關金融部門還開發了“硒茶貸”“企業金融服務方艙”等信用產品,在落實惠企金融政策、增加企業信貸供給和幫扶企業發展方面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實現全域脫貧摘帽,助力“兩山”轉化惠民富民
恩施州下屬8個縣市都曾是國家級貧困縣,是湖北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導下,恩施州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和生態富民,經過艱苦努力,在2020年4月實現了全域脫貧摘帽。位于利川市元堡鄉勤隆中藥材專業合作社幫助所在鄉60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馬蹄大黃,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配套建設標準化初加工廠幫助貧困戶就近就業,在取得脫貧攻堅決定性勝利的同時真正實現了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融”。在深入了解各村莊發展水平、產業條件和廣泛征求廣大群眾意見的基礎之上,恩施州以改善移民村人居環境為重點,以發展特色產業為推動力,多措并舉推進移民美麗家園建設。建始縣景陽鎮大壩村種植“六月雪梨”250余畝,興建50畝柑橘“不知火”精品果園,同時啟動了旅游觀光及水果采摘道路建設項目,將現代農業、鄉村旅游與美麗鄉村深度融合。
在恩施州榮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表彰授牌后不久,州委書記胡超文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提出,恩施的優勢在生態,潛力在生態,未來也在生態,恩施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厚植生態底色,加快綠色崛起,既要綠水青山的“顏值”,又要金山銀山的價值,加快形成以現代農業、生態文化旅游業、綠色能源、生態工業為主體的綠色產業體系,“真正讓恩施的綠色生態成為一大特色、一個品牌、一座富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