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 花開威海
生態是威海最大的品牌、
最大的優勢、最大的潛力、最大的財富
威海地處膠東半島最東端,三面環海,一面接陸,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河海山林的調節作用,使這里四季分明、氣候宜居、環境優美。生態是威海最大的品牌、最大的優勢、最大的潛力、最大的財富。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2018年以來,威海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立市、環境優先、綠色發展,大力實施環保工作和環境質量“雙領先”戰略,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圓滿超額完成“十三五”確定的生態環境指標和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厚植了威海小康社會的綠色底色和質量成色。
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
創造高品質生活,
厚植了威海小康社會的綠色底色和質量成色。
▽▽▽
在國家層面,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順利通過全國人大土壤污染防治執法檢查,得到中央領導同志肯定;成功入選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國家“無廢城市”建設試點。華夏城被命名為國家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繼2021年乳山市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后,威海實現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市域全覆蓋。 在省級層面,2019年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單項獎第一名。2020年生態環境滿意度測評全省第一名。榮成市好運角旅游度假區、威海南海新區被命名為省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在市級層面,全面構建“1+1+8”制度體系,制定了《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總體作戰方案,明確了攻堅方向;全面推進“四減四增”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了治本之策;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柴油貨車治理等8大戰役,明確了治標之舉。
一、實施最嚴格的環境監管
在規劃管控方面,頒布實施環境總體規劃和“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了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建立了以生態保護紅線為核心的環境空間管控體系。
在環保準入方面,嚴把環評“審批關”,嚴格落實“兩高”項目“五個減量替代”,從決策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對以環境換發展“零容忍”。
在執法監管方面,建設了環境監控、物聯網移動車載大氣監測、排污企業用電監管、危險廢物閉環智慧監管4個平臺,實施部門聯勤聯動,搭建起全領域、全要素、立體化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在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方面,我們堅決扛牢整改責任,建立完善環保督察整改臺賬、督導、銷號“三個制度”,實行每月清單化調度,構建起市級綜合督查、區市屬地督查、部門專項督查的常態化督查體系,落實區市銷號、市直部門驗收“雙軌制”和市縣兩級“雙公示”的整改銷號制度,堅決杜絕表面整改、虛假整改、敷衍整改。
二、開展最積極的生態建設
作為全國“11+5”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我們把“無廢城市”建設作為“精致城市?幸福威?!苯ㄔO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抓手,把生態建設與試點工作結合起來,在解決國家方案提出的4項共性問題基礎上,結合實際制定了海洋經濟綠色發展和旅游綠色發展2項個性目標,提出建立“4+2”試點模式,建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為“雙組長”的1個領導小組、6個工作專班、N個責任單位的“1+6+N”工作體系,扎實推進5個方面59項建設指標、4張清單81項重點任務,在全國推進會上作典型發言。
今年4月,生態環境部發布“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我市作為全省“8+1個城市”繼續位列其中。在生態修復方面,實施了礦山修復三年行動計劃,對151處廢棄礦山進行了綜合治理;實施了“藍色海灣”整治修復行動,清理近海養殖20多萬畝。2021年,環境空氣質量在全省唯一連續6年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PM2.5濃度在全省第一個達到世衛組織空氣質量過渡時期第二階段目標;重點入海河流、飲用水水源地、近岸海域水質達標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達到100%。
三、推進最集約的資源利用
堅持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積極轉變資源利用方式,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資源消耗。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大力發展綠色循環經濟,2021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67.13%,高居全省第一位。
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推動工業生產、清潔供暖等煤炭消費減量替代,成為全省唯一一個提前兩年完成“十三五”煤炭壓減任務的地市;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有序推進海上風電、華能高溫氣冷堆、國核一號、文登抽水蓄能電站等清潔能源項目建設,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成功并網發電。
加快運輸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打造東接日韓、西連歐洲的國際物流樞紐,推動威海港與青島港整合,啟動實施桃威鐵路電氣化改造,2021年,威海港集裝箱標箱量同比增長23.11%,港口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10.6%,港口集裝箱鐵路水路集疏港比例達到56.2%。加快農業投入和用地結構調整,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減肥增效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施有機肥增量計劃。提升綠色生態用地質量,促進畜禽糞污就地就近還田,2021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4.54%。
四、實行最嚴厲的責任考核
堅持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成立市生態環境委員會,編制部門單位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實施方案等,推行排污許可、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制度,全面落實“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生產必須管環保、管行業必須管環?!钡囊?。
注重發揮立法的作用,制定5部地方性生態文明建設法規,其中《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設條例》《威海市危險廢物管理辦法》屬全國首創。市人大常委會每年審議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每年開展“人大環保世紀行”活動和專項執法檢查。
注重發揮執法與司法聯動的作用,生態環境、公安、檢察院、法院等部門建立了聯勤聯動工作機制,實現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無縫銜接;生態環境、檢察院、海洋、海事、海警等部門建立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實現海洋生態環境執法無縫連接。
加強執法隊伍能力建設,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大練兵知識競賽中,排名全國第二。注重發揮目標績效考核的作用,將環境質量逐年改善要求作為約束性指標,在省內率先建立強化大氣污染防治駐區專項督查制度,組織8名縣級環保督查專員常駐各區市實地督導檢查,在72個鎮街設立了環境空氣監測子站,每月對鎮街環境空氣質量進行排名和通報,對連續2個月以上排名后五位且不達標的,實行約談問責,壓緊壓實工作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