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長島答卷
發表時間:2022-07-15
來源:《中國生態文明》雜志2022年第2期;作者:牟云,長島綜合試驗區工委專職副書記
長島地處黃渤海交匯處,因海而生、憑海而立。上世紀80年代,長島在全國率先實施“耕海牧漁”發展戰略,1992年一躍成為山東省第一個小康縣。但是,上個世紀末,由于過度捕撈、無序養殖,近海生態急劇惡化,長島經濟急劇下滑,主要經濟指標人均水平降到全國海島縣下游水平。其后,雖幾經努力,但發展局面一直沒有根本改變。2017年,山東省委、省政府作出以長島整體縣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全省乃至全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闖新路做示范的決策部署,設立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相繼出臺《關于推進長島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實施規劃》《山東省長島海洋生態保護條例》《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行動計劃》,給予一系列政策資金支持,推動長島以生態建設引領綠色發展,走“生態美、產業旺、百姓富”的良性循環之路。
一、聚焦“生態為民”,打造宜居宜游宜業碧海青山
長島恪守生態優先理念,將生態保育與綠色發展一體謀劃、一體布局、一體推進,全力打造引領發展、促進發展、保障發展的高品質生態環境。
堅持加減并舉,打造蒼翠青山。痛下決心,拆除了全部80臺風機,完成所有10個居民島31萬平方米裸露山體治理,完成植樹造林1000畝、退化林改造4200畝。綠化面積由2017年的45萬平方米增加到69萬平方米,增長50%以上。昔日“風機路”“地災點”變成了海島風景線,每立方厘米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高達2萬個,整個長島成了風光秀美的天然氧吧。
堅持自然恢復,修復秀美岸線。拆除岸線育保苗場86萬平方米,整治修復岸線89公里,減少入海排污口1038處,自然岸線和旅游岸線占比由38%提升到85%。昔日擁擠不堪、排污入海的育保苗場被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整修一新的海濱慢道和親水岸灘。
堅持進退有序,保護生態碧海。完成近海養殖騰退1.8萬畝,投放人工魚礁130萬空方、增殖放流戀礁型魚苗3000余萬尾,90%以上海域近海水質達到國家一類標準。養殖騰退后的海面景觀賞心悅目,海藻叢生、群魚暢游、鷗鳥停駐。
堅持全域一體,建設美麗城鄉。禁止一般性加工項目進島落戶,禁止新上各類工業項目,支持現有工業企業有序退島登陸,推動工業全控停、零增量、消存量;全面實施島外旅游車輛“禁進”、島內車輛“控牌”,最大程度減少污染源4年來,做到了新能源公交體系全域運行、煙花爆竹全域禁放、集中供暖清潔能源全域替代、生活垃圾分類全域實現、污水無害化處理全域覆蓋。2019年,長島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4年來,長島PM2.5降低14.7%,海水COD濃度降低51.3%,懸浮物濃度降低48.2%。衰退的大葉藻現已在海灘礁石叢生,東亞江豚、斑海豹等瀕危生物頻繁群游,鯨魚、海龜經?,F身,東方白鸛、黃嘴白鷺等瀕危鳥類明顯增多,野生海珍品、傳統經濟魚類資源逐漸恢復,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二、聚焦“產業富民”,探索發展增效群眾增收科學路徑
在生態漁業發展上,做強“大漁”帶動“小漁”。探索“牧場企業+漁戶”合作模式,培植國有股份制、漁村集體化、龍頭企業型規模海洋牧場企業5家,建設國家級、省級海洋牧場12處,下水亞洲最大的量產型深水智能網箱、國內首座5G+全景海洋牧場應用深遠海智能網箱、國內首座坐底式深遠海智能網箱等大網箱。依托全國領先的海洋牧場裝備,實施企業大網箱帶動群眾小網箱接力養殖,7座大網箱帶動群眾小網箱869個,養殖周期縮短1年,漁戶效益增加1倍,既減少了群眾小網箱養殖風險、確保了穩定增收,又為企業大網箱提供了源頭活水、提升了深遠海養殖品質,實現了互利雙贏。實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抱團發展,全區49家合作社帶動群眾3600多戶、養殖面積1.6萬公頃。啟動漁業體制改革,推動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股份、漁民變股民,引進戰略合作伙伴,推動漁業提質增效,確保群眾在漁業發展中永續受益。
在生態旅游轉型上,強化“大旅”領航“小旅”功能。綠色是長島最靚麗的名片,旅游是長島最有潛力的產業。全縣大力實施全產業提升、全資源整合、全景式打造、全區域管理,以優良的旅游大環境放水養魚,激活群眾增收“一池春水”。深度挖掘“海、島、山”元素,建成運營環島慢行旅游服務系統,推出海上環游等海島特色旅游產品,舉辦馬拉松比賽、海釣邀請賽等品牌賽事活動,打造“夢尋仙山”“漁號之夜”等夜游項目。獲批全國首個3A級海上景區,榮獲“中國最佳生態旅游目的地”“全球文化旅游目的地金獎”。長島旅游知名度影響力不斷提升,旅游從業人員達到1.4萬人,超過全區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龍頭拉動行業升級。實施“漁家樂?民宿”提升三年計劃,精心打造砣磯石頭巷等特色民宿,推動旅游業態向主題差異化、設計特色化、空間舒適化、服務標準化轉型。20多名長島籍大學生返鄉創業、10余名藝術人士主動到長島打造特色“漁家樂”,百年海帶草房等特色漁家樂收入比一般民宿高出30%,拉動了“漁家樂”行業整體提檔升級。目前,全區“漁家樂”項目經營業戶已達到1100多戶,覆蓋了55%的漁村,年平均收入超過10 萬元。
三、聚焦“服務惠民”,做好海島基礎設施短板補齊、品質提升文章
長島是由離岸島嶼組成的島嶼群,海島群眾在生產生活方面面臨諸多陸地上不存在的實際困難。為此,在推動群眾致富的同時,長島千方百計解決群眾出行、教育、醫療等方面難題,不斷提升海島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在方便出行上,完成12艘營運客船更新升級;蓬長航線運力規模、服務檔次達到全國陸島交通領先水平,開辟長島至旅順航線,開通蓬長直升機航空擺渡航線;全面實行長島居民免費乘公交,群眾出行更加便捷。
在就學就醫上,建立市級名校名醫院支教支醫、合作辦學辦醫的對口幫扶機制。煙臺二中與長島3所學校組建辦學共同體,煙臺毓璜頂醫院、煙臺山醫院與長島人民醫院結成醫療聯同體,進島支教、支醫人員分別達到15人、39人。
在生活保障上,建立起跨海引水、海水淡化、雨水積蓄等多重用水保障網絡。過去只能定時、定量供水的北部島嶼年內將全部實現24小時供水,10個有居民島實現海水淡化站全覆蓋、凈化水村村通。實施電網升級和智能微電網建設,實現全域“雙回路”供電。
在政務服務上,開通行政審批網上辦理系統。8個遠離縣城的島嶼在商事登記、市場準入、社會事務辦理等方面實現“辦證不出島”,群眾對基本民生的滿意度超過90%。
未來,長島綜合試驗區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大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一以貫之推進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建設,全力創建長島國家公園,以國際零碳島為載體強化碳達峰碳中和先行示范,早日建成國際一流的海洋生態文明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