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塘:穿越2500年的生態農業“活化石”
發表時間:2018-04-19
來源:《中國生態文明》雜志
作者:郭佑
?;~塘:蠶沙(蠶糞)喂魚,塘泥肥桑,栽桑、養蠶、養魚三者結合。這是人們耳熟能詳的高中地理有關生態農業的范例。不過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的?;~塘,是浙江湖州的?;~塘,它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有2500多年歷史。據史料記載,其系統內的“塘浦圩田系統”水利工程比公元前256年開始修建的都江堰還要早200多年,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態農業模式。2014年5月,“湖州?;~塘系統”入選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因勢利導,古老智慧的結晶
湖州?;~塘系統目前主要集中在湖州市南潯區的菱湖、和孚和吳興區的東林 3 個鎮?,F存有面積 6 萬畝的桑地和 15 萬畝的魚塘,是中國傳統?;~塘系統最集中、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區域。千百年來,湖州區域內勞動人民將地勢低下、常年積水的洼地挖深變成魚塘,挖出的塘泥則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作為塘基,如此逐步演變成為“塘基上種桑、桑葉喂蠶、蠶沙養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的?;~塘生態模式,最終形成了種桑養蠶和養魚相輔相成,桑地和池塘相連相倚的水鄉典型的?;~塘生態農業景觀,并形成了如祀蠶花、請蠶花、點蠶花火、焐蠶花、關蠶花、祛蠶崇、燒田蠶、望蠶訊、謝蠶花及蠶花節等豐富多彩的蠶桑文化。?;~塘系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儒家“天人合一”的“仁愛”生態倫理道德觀的典范,也是體現我國道家生態哲學思想的樣板。
縱觀歷史,?;~塘的發展,既促進了種桑、養蠶及養魚事業的發展,又帶動了繅絲等加工工業的前進,逐漸發展成了一種完整的、科學化的人工生態系統。根據時節的變化統籌安排農事活動,正是“?;~塘”生態循環理念的核心。它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并于明清時隨蠶桑產業的迅速發展而基本成型。據明代歸安縣沈氏所著的《沈氏農書》記載,“池蓄魚,其肥土可上竹地,余可雍桑,魚,歲終可以易米,蓄羊五六頭,以為樹桑之本”,可取得“兩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經濟效益。千年的智慧,至今體現著它的合理性,“挖深魚塘、墊高塘基、塘基植桑、池中養魚、池埂種桑”的綜合種養殖模式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也孕育出了特有的生態農業文化,并且成為了我國乃至世界史上人們認識、利用、改造自然的一個偉大創舉。它是世界傳統循環生態農業的典范,是一項重要、寶貴的農業文化遺產。
自 2013 年 3 月份開始,根據《農業部辦公廳關于繼續開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工作的通知》要求,為加強對我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農業部在全國各地積極開展了遺產發掘工作,通過地方政府申報、省級行政管理部門審核、專家評審、現場考察等程序,最終確定湖州?;~塘系統等 20 個傳統農業系統為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農業部評審專家認為,湖州“?;~塘”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獨特的農業產品、豐富的生物資源、完善的知識技術體系以及較高的美學和文化價值,在活態性、適應性、復合性、戰略性、多功能性和瀕危性等方面具有顯著特征。
“處處停蠶箔,家家下漁簽”,這樣一幅桑茂、蠶盛、魚旺的湖州水鄉美景還吸引了央視導演的目光。2014年12月,中央電視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列紀錄片攝制組一行五人來湖州取材拍攝湖州?;~塘系統。目前,該分集正在緊張拍攝中。據了解,攝制組先后來到南潯和孚荻港村、菱湖射中村、湖州淡水魚博物館、湖州師范學院生命科學院等地取景,進行為期半個多月的拍攝,該片攝制完成后將在中央電視臺第七頻道《農廣天地》欄目中播出。
世界公認,低耗高效“零”污染
湖州傳統的“?;~塘”模式,被國際糧農組織確認為最好的生態模式。“?;~塘”這一模式是集多種循環類型為一體的、完整的生態系統,其特點是:農民利用生物互生互養的原理,建立起魚蕩和桑地有機結合的生態系統。
?;~塘生態系統主要優點 : 桑茂、蠶壯、魚肥大;塘肥、基好、蠶繭多。這就充分表明了“?;~塘”循環性生產的相互關系。在這種循環性生產的系統中,“桑”是生產者,它利用太陽光能、水和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桑葉。用桑葉喂蠶,這樣使桑葉的營養和能量沿著食物鏈首先轉給了蠶,蠶是一級消費者。蠶吃了桑葉后放出的蠶沙、蠶蛹投放到池塘中,作為魚的飼料。在這條食物鏈上魚是二級消費者。魚塘內的微生物可以分解魚類、藻類以及各種有機物質,使其轉化成為簡單的無機物質,如氮、磷、鉀等元素,混合在塘泥中,以后又隨著塘泥還原給?;?。在這一食物鏈中,微生物成為有機物質的分解者和還原者。在栽桑過程中,有一部分桑葉和枯枝落到基上或魚塘里,經過微生物的分解,使有機物轉化成簡單的無機鹽類,釋放到土壤中,成為桑樹或其他作物(蔬菜、甘蔗、果類)的營養物質又被吸收利用,也就開始了另外新的物質循環。
?;~塘系統是一種具有獨特創造性的洼地利用方式和生態循環經濟模式。其最獨特的生態價值是實現了對生態環境的“零”污染。這種復合人工生態結構的實踐,在當今世界已成為被公認的一種低耗、高效的農業生態系統。
效益下降,日漸成為瀕危遺產
雖然?;~塘的生產方式有以上這么多的優勢,然而在21世紀的今天,受各種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這個已經存在了2500年的古老生產模式,正日漸成為一種瀕危的文化遺產。
一方面,受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村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對土地資源的占用與日俱增,農村耕地和魚塘面積以每年4.6%的速度遞減 ; 另一方面,受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不少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不再從事農業生產,造成魚塘撂荒或管理不善,“?;~塘”的文化傳承出現斷層,面臨岌岌可危的困境。
?;~塘最興盛時期,基塘比為6:4,到20世紀70年代末,基塘比多為5:5或4:6,進入80到90年代,基塘比日益多樣化,其中基塘比為4:6的基塘系統,可以較好地發揮水陸交互作用與邊緣效應,協調種養之間的經濟與生態效益。近年來,基塘區域土地利用發生結構性變化,優質淡水養殖魚塘面積大幅度增加,目前基塘比以3:7或2:8居多,基少水多,基上作物不能較好地滿足水產養殖對餌料的需要,塘泥也不能被基上的作物較好地吸收利用,物質能量得不到充分的轉化,結果導致泥沙淤塘、基崩塘淺,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時至今日,社會各界對?;~塘各有看法。老百姓普遍認為,傳統?;~塘的效益太低,多數農戶擴大了魚塘,進行效益較高的特種水產養殖或者規模水產養殖。專家認為,?;~塘要發展不可能,只能作為歷史傳承,作為一個活教材。湖州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推廣員樓黎靜認為,?;~塘具有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生態價值,要傳承就要處理好保護、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這三者的關系。浙江省歷史學會會員、《菱湖鎮志》主編李惠民認為,保護利用“?;~塘”的意義,是找到了一條既符合生產效益的需求,又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共榮之路。如今,為了保護“?;~塘”而要讓村民放棄經濟效益,事實上也是種矛盾。輿論認為,對?;~塘的保護與利用將成為延續歷史與文明的新節點,需要在歷史價值與經濟效益之間,在產業效益與生態保護之間尋求和諧相處的良方。
妥善保護,突顯文化、旅游價值
“?;~塘”作為綠色、低耗、環保、循環的最佳生態農業經濟系統,正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一個典型示范。社會經濟的發展淘汰落后的生產關系,但淘汰不了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先進理念。在經濟發展結構單一、生產力落后的時期,人民群眾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出“?;~塘”系統,是對自然資源的最大利用,也是最有效的利用,也是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雖然,現在看來,其效益不高,但蘊涵其中的“循環經濟理念”是最值得保護和傳承的,也是我們保護和傳承“?;~塘”文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湖州發展保護“?;~塘”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湖州境內河流縱橫,湖漾密布,河道總長6000多公里,其中通航河道1163公里,湖漾468個,河網水面面積536平方公里。區域內氣候溫和,湖河港汊縱橫密布,盛產多種水產品。
多年來,湖州市委、市政府對?;~塘的保護和發展也高度重視,采取了積極的措施,在保護的同時兼顧利用,使“?;~塘”得到了較好的保護。他們委托浙江大學編制了《湖州南潯?;~塘系統保護和發展規劃》,劃定核心保護區、次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并成立了市、區兩級政府保護利用領導小組,確保了保護與發展、保護與利用工作科學有序開展。2013年10月,市政府制定頒布了《湖州市?;~塘保護區管理辦法》,通過多種途徑廣泛宣傳,為?;~塘的保護利用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法制環境。在對原生態?;~塘進行修復性保護的同時,湖州市還充分挖掘其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的內涵,在傳統?;~塘的基礎上,創建了“果基魚塘”、“油基魚塘”、“菜基魚塘”等新型模式,目前已建成新型?;~塘近2萬畝。該市加大扶持,建立遺產保護地農民補償機制。市、區兩級政府每年安排專項資金,通過項目補助形式對核心保護區內桑樹補植、魚塘修復、河道疏浚等給予財政補助。使“?;~塘”迎來了傳承的新節點。
為了“?;~塘”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應進一步加強宣傳“?;~塘”的生態和旅游功能,積極鼓勵工商業主和廣大農戶發展以“?;~塘”為主題的休閑觀光農家樂和漁家樂,加快“?;~塘”和旅游業的有機結合。如結合養殖、觀賞、垂釣等。依據城郊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要求,在村莊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改造村莊建筑、廣場、道路、魚塘等空間環境,力求通過“一片魚池,一片綠”的村莊特色風光,為村民及觀光的游客提供融生態景觀、科學教育、商業娛樂、農家樂等于一體的生態環境景觀。
(文章來自《中國生態文明》雜志2016年第1期;作者系浙江省湖州市委黨??蒲刑幐苯淌冢?/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