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前,白居易竟然押了這道題
大唐元和元年四月,白居易參加制科考試。
所謂制科考試,有點像領導崗位公開招考,三五年一次,不定期??荚噧热葜饕?,對國況 世情作出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議,也就是策論。
當時的白居易,已有兩年工作經驗。工作崗位是秘書省校書郎,類似于辦公廳文檔處資料員, 是最低一級的非領導職務。
參加制科考試,白居易是為了考取實職,成為像祖父和父親 那樣的朝廷命官。
在此之前,白居易已有多次考試經歷。盡管不做高調學霸,但他卻能逢考必過。二十九歲通 過殿試,進士及第。兩年后,又通過任職選拔考試,被錄用到秘書省。
在白居易生活的中唐時期,進士及第不能馬上授官。想謀取官職,一般有三條途徑。一是參 加銓選之類的任職考試,等待吏部分配,不過,即使分配了,也未必是實職;二是到基層作輔助性工作,歷練一段時間,再由當地官員推薦晉級;三是參加制科考試,直接競爭領導職位,即使已經參加工作,也可以報考。前兩條路徑的變數比較多,第三條最簡潔,因此報考者趨之若鶩。當然,這條途徑也最難,中榜率不過百分之一二。
與白居易同年報考的有一千 多人,個個都是精英,都志在必得。
白居易當然也極為重視。為了備考,專門請了差不多一年的長假,還搬了家,從鬧市區長樂里,搬到了偏僻幽靜的靖安里。
備考的重點是找方向,找方向就是押題。白居易深入研究時政,揣摩皇上意圖,押了七十五 個題目。然后,字斟句酌,寫成七十五篇模擬答卷,做了一套自制題庫。
這個獨家題庫,涉及政治、 經濟、法治、吏治、外交、軍事、教化等方方面面。在白居易自擬的標準答案中,很多文章極為精彩,有些觀點和表達成為警句,流傳千年,直到今天。
其中第二十六篇,是集中闡述生態和資源問題的,謂之《養動植之物策》。那可是一千二百年前啊,秘書省校書郎白居易,居然押了這么一道題,而且分析得非常深刻。今天讀來,感覺尤其有味道,甚至有些驚喜。
一
這篇模擬答卷,一開頭就振聾發聵。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
白居易用一句話,點透了自然資源與人類需求之間的矛盾。
白居易認為,天地孕育萬物,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并非想要就有。大自然提供給人的資源和財富,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無限的。以有限應對無限,就必須克制人的欲望,并且得有強制性約束。否則,毫無節制地開發,濫用資源,暴殄天物,最終必將造成資源枯竭。
白居易說,先王非常重視這個問題,朝廷專門制定了禁止破壞河湖的相關規定,設置了管理 山林的部門和官員。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使資源利用符合自然規律,有節有度有章法,給大自然以休養生息的時間。
白居易說,狩獵活動要順應天時,有明確的季節限制。春季,在水獺開始大規模捕魚之前,不準在山野草澤布網。秋季,在豺開始捕獵準備越冬之前,不準打獵。在鷹隼長成之前,不準把短箭等一切打鳥工具帶進山林。
還有,昆蟲尚未蟄伏,不能燒荒;草木葉子未落,不能砍伐。不能排盡河水竭澤而漁,不能合圍捕獵趕盡殺絕。野生動植物,不是什么都可以吃。蟲卵、鳥蛋、動物幼崽等,就不能吃。這是常識,是規矩,是忌諱。
真正做到這些,野生資源和財富才能持續利用。
白居易說,先賢和古代明君,對豬、魚那樣卑微的動物都講信用,對草木都有愛心。得益于人的長期包容和保護,野生動物對人就產生了信任,不會因人的驚嚇而逃跑,甚至可以不留隱私。
白居易這篇策論,洋洋灑灑,旁征博引,從生態哲學著筆,收筆于統治者的執政理念。文章的每一層次,都有典有據。重要觀點和句子,可以在《論語》《孟子》《國語》《漢書》等儒家經典中找到思想源頭。
二
白居易家學淵源,祖父和父親都是進士,都曾當過縣令及以上官員。
父親給他取的名字,典出《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意為安 心做好應做的事情,享受應得的東西,不存非分之想。
白居易自幼飽讀詩書,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熏陶。這次備考,他又重溫了儒家重要觀點,以提 升策論的精神境界。
貫穿于七十五篇模擬答卷的思想主線,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娥B動植之物策》,就充分體現了他對儒家生態思想的準確理解和深刻把握。
儒家強調天人合一,主張敬畏自然??鬃由踔涟堰@種理念具 體化為生活細節,比如捕魚的網眼不能太密,不能打夜宿之鳥。荀子勸導人們說,草木開花生長時,不要砍樹,尤其不能砍伐幼苗;水生動物懷孕產卵時,不能撒網捕撈;不能捕殺幼魚、幼鱉,更不能往水里投毒?!抖Y記》則明確指出,打獵最多只能三面包圍,一定要留一面,讓強壯的動物有路可逃。
儒家這些理念,白居易已然 爛熟于心,融會貫通,很自然地 寫進了模擬答卷。
作為策論,當然還要聯系實際。白居易縱論古今,以古喻今,更是在表達自己的從政設想。
的確,早在唐代以前,我國就有了生態保護的法律及其執法機關。
秦朝規定,在草木發芽生長的春天,不準進山伐木;嚴格禁止捕捉幼蟲、幼鳥,更不準破壞 鳥巢,不準掏鳥蛋。
從秦朝開始,歷代都置有管理和保護自然生態的官員,官職叫作虞和衡,有山虞、澤虞、林衡、川衡,分別負責制定保護山林河湖資源的政令及其執行。到了唐朝,虞衡還負責砍伐樹木和獵捕野生動物等事項的把關審批。
白居易的這篇策論,舉重若輕,左右逢源,有如行云流水一般。足見他對這些歷史和唐代現實,肯定是非常了解的。
三
白居易閉門累月,完成了所有模擬答卷。他冷靜了幾天,又反復打磨,最后合上書卷,信心 滿滿,長吁了一口氣。
備考工作已完成大半,接下來,還有一個項目。那就是,選 擇附送的詩歌作品。
制科考試的設計比較人性化,除了臨場發揮的策論,還要求考生附上幾件以往的作品,主要是詩歌,以供主考官綜合平時成績來評定打分。就是說,選送的作品也很重要,會影響最終成績。
白居易寫過的好詩有很多,實在難以取舍。他斟酌再三,終于選定了排序第一的作品,即十六歲那年所作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一看標題“賦得”二字,就知道這是當年為進士考試準備的習作,也算是模擬答卷。
作品寫送別,也許還諷喻了其他什么,而重點卻是謳歌野草的旺盛生命力,從而表達對自然規律的敬重和贊美。選附的這首詩,與《養動植之物策》的觀點前后呼應,相輔相成,堪稱絕配。
一切準備就緒,已是滿城桃紅柳綠。詩人白居易心里裝著《養動植之物策》等七十五篇文章, 帶著他的離離原上草,微笑地走進了上都長安的制科考場。
四
考卷打開,試題是“自兵宿中原,生人困竭,農戰非古,衣食罕儲……”
這個,與《養動植之物策》的內容一點關系也沒有。
不過,也在白居易的備考題庫中。
由于準備充分,白居易發揮得酣暢淋漓。他認為,民生饑貧,是賦稅過重造成的;賦稅過重,根本原因是連年征戰;之所以連年征戰,是由于邊禍不斷;邊禍不斷的根源,是朝政的荒頹和吏治腐敗……
吉日放榜,白居易高高得中,并很快被任命為周至縣尉,相當于實職副縣長。與他同時上榜的有十七人,包括元稹、韋溫、崔護等后來的大詩人。
官場比想象的復雜和險惡,有些真善美的東西會逐漸淡化消弭。白居易從政幾十年,得意過, 失意過,也不曾免俗。但無論兼濟天下,還是獨善其身,他始終保持著對自然萬物的熱愛和敬畏,保持著珍惜資源、崇尚節儉的一脈家風,正如他對勞苦大眾的關心同情一樣,從未改變,而且越來越執著,越來越深沉。
居官之后,白居易起嘗一甌茗,行讀萬卷書,一直不失清寒本色。他對物質生活的要求比較 簡單,在與好友元稹的通信中幾次提到,飯能吃飽就行,錢能滿足基本生存需要就行。
白居易的業余愛好,主要是種花種樹。
春天插柳,他興致勃勃,還寫下了著名的《東溪種柳》。
擔任忠州刺史的時候,他選了一片山坡,用來種花。這片花地成為城市名片,白居易將之命名為東坡。此東坡比北宋之東坡,早了二百多年。
在擔任杭州刺史期間,白居易緊衣縮食,把節省下來的薪水積攢起來,卸任離開時全部留給 地方財政,用于保護和治理西湖。
也是在任杭州刺史期間,白居易力排眾議,主持修建了西湖大堤和水閘,提高了西湖蓄水灌 溉和防洪能力。
當時修建西湖水利工程,從小范圍看,可能對魚類有些影響,但從更大生態系統的尺度,特別是灌溉的需要來考量,則利大于弊。白居易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敬畏,建立在尊重和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之上,絕非極端自然主義。他知道,保護自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更長久地利用自然。在 人與自然的需求之間,必須找到平衡。
那篇《養動植之物策》,雖然考試時沒有直接用上,卻在后來的從政過程中得到實踐。
五
《養動植之物策》的觀點主張,也融入了白居易的詩歌作品。一代詩魔白居易,把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敬畏,寫進了一首首詩里,成就了一篇又一篇千古佳作,也形成了獨特的詩歌話語體系。
尤其是寫野生動物,白居易自成格局。別人寫,大都以動物為意象,以動物寫人。白居易則 是直接寫動物,運用擬人手法,以人的感情揣度動物感情,更像是為野生動物代言。
他描寫痛失慈母的小烏鴉啞啞哀鳴,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洞葹跻固洹穼⑿谋刃?,傳遞出的何止是對動物的同情。
他寫燕子看著兒女長成飛走,失落和傷心讓人感同身受。你看那,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卻入空巢里,啁啾終夜悲。
最能體現他對動物熱愛與體恤的,是那首《鳥》。誰道群生 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 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盼母歸。
在白居易看來,生命是平等的,人應該尊重自然,愛護野生動物,這是植根在他心間的樸素的生態倫理觀。他勸導人們,在鳥類哺育后代的陽春三月,千萬不要打鳥,因為鳥寶寶正在巢中嗷嗷待哺。打一只鳥,等于害兩代鳥。這不僅違背倫理道德,也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他的詩作所傳遞的觀念,與《養動植之物策》一脈相承。這首詩在當時流傳很廣,很多人深受感動。這種感動,延綿千年,我們今天講保護野生動物,引用最多的古詩句,仍然是勸君莫打三春鳥。
白居易參加制科考試,是在公元 806年。
此前此后有過無數次科考,考生準備的模擬答卷多如牛毛?,F在各種公務員錄用考試、干部 選拔考試也是數不勝數,每一個報考者恐怕都準備過策論。
考試一過,備考資料大多會進入廢紙堆,其中觀點往往也是不了了之。時間一長,連自己都 忘了。
再看白居易的七十五篇策論,篇篇都是心血之作,有思想、有主張、有真情實感。他怎么寫的,真就怎么做了。文章所闡述的思想主張,令后人常讀常新。
我們現在講的很多生態環境理念,本質上仍然是在解讀白居易等等先賢,而且理解得還不夠,做得更不夠。
正由于是心血之作,白居易很看重這七十五篇策論。他精心勘校,將之編輯成冊。
這就是我們今天仍在傳誦分享的經典,《策林》。
(楊明森,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