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主席、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出席COP15第四場新聞發布會
發表時間:2022-12-27
來源:生態環境部
當地時間12月20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第四場新聞發布會。COP15主席、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加拿大環境與氣候變化部長吉爾博,聯合國副秘書長兼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安德森,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秘書處副執行秘書庫珀出席發布會,回答了記者提問。

黃潤秋首先向參會記者介紹了COP15第二階段會議情況。他表示,會議圍繞“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大會主題,取得圓滿成功。成功召開了高級別會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向高級別會議開幕式致辭。近40個締約方、利益攸關方宣布了一系列重大行動與承諾。通過約60項決定,特別是達成了歷史性的成果文件——“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簡稱“框架”),展示了國際社會共同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趨勢、走上恢復之路的團結與合作,展示了國際社會攜手努力、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雄心與行動,展示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清潔美麗世界的希望與未來。
黃潤秋在回答記者關于通過的“框架”是否達成了兼具雄心和務實平衡目標的提問時表示,國際社會普遍認為達成的“框架”兼具雄心和務實平衡。在雄心方面,一是提出要保護30%的陸地和海洋。二是在《公約》基金機制——全球環境基金(GEF)下設立生物多樣性基金,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到2025年每年至少200億美元,到2030年每年至少300億美元。三是歷史性地決定建立遺傳資源數字序列信息(DSI)惠益分享機制,并提供了下一步的路線圖。在務實平衡方面,對目標及對支持目標實現的資源調動能力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精細把握,并基于《公約》附屬機構的技術支持,在通過多輪談判和工作組會議后,找到了“框架”目標和資源調動兩者之間的最佳結合,實現了很好的平衡。
有記者問到中國在資金調動方面將如何發揮作用,黃潤秋表示,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根據《公約》有關規則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中國是GEF發展中國家最大捐資國,自2019年起,中國也是《公約》及其兩個議定書核心預算的最大出資國。去年中國宣布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將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繼續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持,也希望更多的資金加入進來。
關于如何評價中國與加拿大在本次會議上的合作,黃潤秋表示,加拿大作為東道國,為這次會議的成功舉辦付出了積極努力。在會議期間,中加密切溝通,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雙方在生態環境領域的合作歷史悠久,加拿大是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合會”)的主要發起方和最主要捐助方,雙方在國合會框架下的合作已成為環境與發展領域國際合作的典范。中加兩國在歷史上沒有糾葛,也沒有現實沖突。希望加方同中方相向而行,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加強合作,妥處分歧,更好地造福兩國人民。
關于中國作為主席國未來兩年如何推動“框架”落實,黃潤秋表示,在主席團的支持下,中方將全面指導并推動COP16之前的相關進程,引導“框架”目標落地。積極推動各締約方按照“框架”要求,推動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加強宣傳教育和信息分享,確保全社會的廣泛參與。與下一屆大會主席國做好對接,為COP16的召開做好相關籌備工作。

會上,吉爾博就加拿大是否立法以落實“框架”目標、安德森就如何處理有關發展中國家資金訴求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發布會后,黃潤秋與參與大會報道的中方記者進行交流,對記者們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謝。他表示,記者朋友們第一時間向國際社會發布大會的權威消息,用文字與鏡頭記錄和捕捉了每一個關鍵節點和歷史性時刻,為大會成功做出了重要貢獻;積極宣傳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以及中國作為主席國為推進“框架”達成發揮的領導力和協調作用,彰顯了主席國的風采。希望記者朋友們繼續傳播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向全世界生動展示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故事,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