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屏障門頭溝 守住首都這片綠
發表時間:2021-10-28
來源:《中國生態文明》雜志;作者:李勁,江磊
作為北京市的生態涵養區,門頭溝區以爭當生態文明建設的首都樣板為目標,在被命名為全國第三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的基礎上,在全市率先開展區級“兩山”實踐創新基地遴選工作,制定了區級“兩山”管理辦法等相關配套文件,獨立探索區級政府創建“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的現實路徑。這是北京全市范圍內區級政府的一個創新性探索,具有很強示范性。

一、門頭溝區“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的自然稟賦和現實選擇
門頭溝區地處首都西大門,山區面積占比高達98.5%,是北京市唯一的純山區,也是首都生態涵養區和西部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域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文化底蘊豐厚。境內有北京最長的河——永定河,最高的山——靈山,最大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百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最古老的寺廟——潭柘寺,還有保存最完整的古村古道——京西古道。門頭溝區是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和優良革命傳統的老區。這里創建了京西山區中共第一個黨支部,誕生了京郊第一個共產黨縣級黨組織,開辟了北京地區第一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組建了北京地區我軍第一支縱隊級別的正規部隊。守護首都西大門,傳承好“聽黨話、跟黨走”堅定信念,是門頭溝人民注入靈魂、融入血脈的政治責任。在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門頭溝區面臨著資源轉型和發展模式轉變的巨大壓力。作為重要的煤炭供應地,門頭溝區為首都的城市發展奉獻了“一盆火”;革命戰爭時期,1191名英烈獻出了寶貴生命,為中國革命和解放事業奉獻了“一腔血”;新中國成立后,1960?2007年,門頭溝每年為北京貢獻約6%的煤炭,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奉獻了“一桶金”;進入新時代,門頭溝關閉了區屬全部鄉鎮煤礦、非煤礦山、砂石廠,為首都奉獻了“一片綠”。這“四個一”詮釋了講奉獻、爭第一的門頭溝精神,也是“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的現實基礎。門頭溝區堅定當好“兩山”理念守護人,先后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圍繞自身區位優勢,門頭溝區在“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中,優先保護自然生態,充分挖掘整合門頭溝生態美和物種多元的自然資源優勢,改變了原本村民經濟收入來源單一和效益低下的生產模式,打破了長期以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對立的思維定式,重點突出五大維度,凸顯制度融合和典型推廣,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共贏的路子。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笆奈濉币巹澗V要指出,推進農村綠色發展,要以環境友好型農業和農村環境整治為重點,加大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擴大退耕還林還草,繼續推進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門頭溝區的“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指南以及專家現場核查打分表,第一項原則就是,生態環境良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基礎扎實。2019年,門頭溝區率先完成了138個美麗鄉村村莊規劃及實施方案,做到“應編盡編”。在嚴格落實市級標準的基礎上,門頭溝區提高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復查考核標準,并且擴大考核范圍,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創建文明城區變成“一張考卷”。年底,門頭溝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考核排名全市第一,獲評“2019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清水鎮洪水口村是最美鄉村之一。20年前無人問津的窮山村,如今已實現了從傳統農耕到休閑農業的華麗蛻變,也實現了由落后山村到美麗鄉村的華美轉身,成為鄉村發展休閑農業的出色典范。2020年10月,洪水口村全部實現“垃圾不落地”,完成90余座公廁改造工程,村民家中廁所改造基本覆蓋。 “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實施方案,力求具有科學性、針對性、可操作性。轉換模式力求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可推廣性。在古村落保護方面,門頭溝區的原則是,保護好傳統民居,將現代化需求品隱性化,生態生活生產三空間合一,注重與周邊山水的共生性,保護村莊傳統的、非設計的、歷史遺留的空間脈絡。
齋堂鎮爨底下村有保存完好的以明清風格建筑為主體的山地四合院76套、656間。在完整保存明清古建筑的基礎上,爨底下村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的原則,發展民俗旅游。齋堂鎮馬欄村擁有深厚的紅色歷史資源,在抗戰時期曾是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所在地。2000年前后,馬欄村開始積極轉型,主動關閉煤礦,確立以紅色旅游為核心的發展思路。結合紅色資源,馬欄村逐步建設了各種抗戰題材的紀念館和陳列館,不斷收回個人產權的紅色遺址,增強規模影響,全力打造“紅色門頭溝”黨建品牌和“綠水青山門頭溝”城市品牌。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守住綠色發展底線是一道“必答題”。門頭溝區“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指南要求,近三年中央、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督查、各類專項環保督察未發現重大問題,無重大生態環境破壞事件,存在此類情況的,一票否決。這有利于探索“兩山”的合理轉化模式,有利于推進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在保護生態文明的基礎上守住綠水青山。雁翅鎮田莊村,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逐步啟動村莊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建設等各項落實措施,加強系統治理,實行“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同治”的治理模式,開展百萬畝造林、永定河周邊治理、打擊違法建設等工作。清水鎮李家莊村將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有機結合,將生態優先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城鎮化規劃建設、土地空間開發等各領域和全過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兩山”轉化成效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兩山”建設對區域經濟增長及居民就業、增收的提升帶動成效顯著,綠色發展水平高。因此,必須培育綠色發展動能,持續放大綠色生態優勢,將其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努力向綠色要效益、向綠色要未來,更好將“山水資源”轉化為“美麗經濟”。2020年以來,門頭溝區按照市委、市政府“當好‘兩山’理論守護人,打造綠水青山門頭溝”的精神指示和戰略要求,抓住西城區結對幫扶的契機,集中力量向精品民宿產業發力。精品民宿業呈現出了蓬勃的發展態勢和喜人的發展成果,首批推出的32個村中,14個村已有項目落地或達成合作意向。國資公司和清水鎮梁家莊村共同打造的“創藝鄉居”項目率先走通流程,成為首個政策落地項目,也為今后清水鎮轉型發展指明了方向。隨后,碣石村“槐井石舍”、爨底下村“爨舍”、白虎頭村“朗詩鄉居”等一批精品民宿相繼推出。截至2020年底,門頭溝全區營業及在建民宿總數由2018年底的18家發展到現在的32家,總體接待能力達到2000人左右,盤活閑置農宅300余套。同時,門頭溝區還積極打造“門頭溝小院”特色品牌,再次推出28個有成熟條件和巨大發展潛力的美麗鄉村,吸引社會資本與農村集體組織洽商合作,推動更多優質民宿項目落地。“兩山”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全民共建共管綠色生態家園,共享綠色發展紅利。這需要在創建活動中運用多種資源、力量和手段,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培育綠色發展理念,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構建綠色交通體系,推廣綠色建筑,建設低碳社區,讓綠色消費、出行、居住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的建設離不開群眾的參與。門頭溝區堅持將垃圾分類和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相結合,村書記帶領兩委成員開展入戶宣傳,分發材料,了解村民的實際情況,宣傳垃圾分類的理念和具體方法,并通過微信群、學習強國平臺以及廣播宣傳進行案例宣傳。

一是進一步強化紅色黨建的統領作用。門頭溝區的紅色資源眾多,有待進一步挖掘。全面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要充分發揮村兩委、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牢牢堅持“黨建+生態旅游”工作模式,凝聚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廣泛共識。要充分發揮支部引領和黨員帶頭作用,激發黨員干部和群眾干事創業的激情,團結引導村民共同捧起“綠飯碗”、吃上“生態飯”,發展精品旅游,實現生態富民。二是在精品民宿的準入政策上加大政策扶持。建議北京市相關職能部門借鑒先進地區的好經驗、好做法,在打造“門頭溝小院”田園綜合體系上下功夫。實施“以獎代補”政策,對旅游廁所、精品旅游小鎮、旅游新業態等按規定給予獎勵補助。改革完善旅游用地管理制度,探索靈活多樣的供地方式,推動土地差別化管理與引導旅游供給結構調整相結合,在年度土地供應中適當增加精品旅游發展用地。三是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大資金投入。山區基礎設施是山區產業發展中的基礎,建議結合文旅產業需求特別是精品民宿發展需求,為產業發展留足空間;結合特色文化,高標準對基礎設施、產業布局等做好統籌規劃;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從市級層面研究集成整合各類鄉村振興政策,加快補齊山區基礎設施建設短板,特別是要結合旅游發展統籌考慮道路交通、停車設施,做好交通節點設置,為保障旅游服務做好提前謀劃。四是在挖掘精品旅游產業全鏈條附加值上加大支持力度。建議市級部門充分挖掘生態、產業、文脈等方面的潛力,堅持“發展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支持鼓勵各級各類文創企業參與到文創策劃和產業運營中去,促進文創產業和精品民宿產業協同融合發展,實現文旅深度融合。同時,建議講好“文化故事”,將特色文化轉化為“文化產品”,將農產品轉化成為可經營的資源產品,從“吃住行游娛購”多個層面挖掘文化和自然資源閃光點,從市場營銷角度提煉主題,對旅游產品進行“商品化再造”。五是在戶外運動產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上加大扶持力度。建議北京市相關職能部門引導社會化資本參與高品質、高規格的品牌體育賽事,將品牌賽事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以品牌體育賽事帶動各區精品旅游的發展。建議在符合條件的地區探索開辟大健康產業旅游線路,著力發展山地運動產業,深入開發冰雪賽事旅游、戶外運動旅游、健身休閑旅游、民俗體育旅游等體育旅游系列產品,促進旅游產業提檔升級。(作者:李勁,中共北京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委黨校研究基地研究員,碩士生導師;江磊,北京大學博士后,研究員,北京市門頭溝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原標題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門頭溝實踐》)